軸承作為機械設備的重要零部件,使用過程中失效是常見的問題,一般滾動軸承失效原因是比較復雜的,會設計到各方面的專業知識,有早期失效,使用過程中失效等。為了大家能夠方面的了解到自己機械軸承的失效問題,中華軸承網通過對專業知識的了解,分享出軸承常見的失效圖文情況,相應的失效特征以及軸承失效產生的原因。
1、軸承擦傷——金屬表面因滑動摩擦而產生的表面金屬遷移現象。
軸承擦傷的形態特征:在零件相互接觸的表面上,沿滑動方向產生的機械摩擦損傷,有一定長度和深度。
軸承擦傷的產生原因:軸向預緊力過大或軸承游隙過小,潤滑不良或密封不良。
2、軸承劃傷——硬性顆粒及硬物棱角在軸承表面滑動而產生的表面線狀機械性損傷。
軸承劃傷的形貌特征:呈線狀、光亮、無方向性,有手感。
軸承劃傷的產生原因:粗魯作業,潤滑劑含雜質,密封不良。
3、軸承點蝕——金屬表面呈分散或群集狀的細小坑點。
軸承點蝕的形貌特征:產生于滾動接觸面上,呈黑色針孔狀凹坑,有一定深度,個別存在或密集分布。
軸承點蝕的口產生原因:潤滑不良時,在滾動接觸應力的循環作用下,金屬亞表層夾雜物或炭化物形成應力集中,進而產生微觀裂紋,并逐漸發展成凹坑狀的微小剝離。潤滑劑含雜質,密封不良。
4、軸承磨耗——零件在摩擦作用下,金屬表面材料被去除的現象。
軸承磨耗的形貌特征:產生于滾動接觸面上或引導面上,呈磨合狀的淺溝槽,表面光亮。隨著滾動接觸表面的磨耗發展,軸承游隙增大。
軸承磨耗的產生原因:細微顆粒物進入軸承或潤滑不良,在滑動摩擦的作用下,零件接觸處金屬表面材料被磨掉。
5、軸承電蝕——電流通過軸承時,擊穿油膜,產生高溫,使金屬表面局部熔融形成不規則凹坑或溝蝕。
軸承電蝕的形貌特征:電蝕凹坑呈斑點狀,有金屬熔融現象,深處藍黑色,呈火山噴口狀;軸承運行中形成的電蝕溝蝕呈洗衣板狀。
軸承電蝕的產生原因:電流通過軸承(電擊傷)。